查看原文
其他

“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、珍惜好”

武威日报 2023-12-17

“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。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,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、珍惜好,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。”

这是今年6月1日,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调研,详细听取《四库全书》版本源流、保护收藏等介绍后,叮嘱工作人员的话。

文化关乎国本、国运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文化古迹、博物馆等,为文化保护传承指明方向,坚定文化自信。

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七个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,让我们一起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“文化足迹”,聆听中华文明的前进足音。

寻根溯源

“一个国家,一个民族,必须知道自己是谁。”

文化有根,文明有源。

习近平总书记曾说:“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,必须知道自己是谁,是从哪里来的,要到哪里去,想明白了、想对了,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。”

今年5月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运城博物馆考察,详细了解运城有关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发展。

山西运城,古称“河东”,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。

在这里,发现了约4500万年前的“世纪曙猿”化石,把高等灵长类动物的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,打破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。

在这里,发现的243万年前的烧骨和带有切痕的鹿角,是人类最早用火的证据。

在这里,尧舜禹以及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——夏朝先后建都,孕育出中国最早的农耕文明。

…………

在山西考察期间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“国宝”,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、一万年的文化史、五千多年的文明史,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,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。

2002年,国家科技攻关项目——“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”(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)立项。20多年来,20多个学科、数十个单位的40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,从追根溯源中拨开历史厚土,探寻我们民族的根脉。

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断深入,良渚、陶寺、二里头等遗址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,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前就进入了文明社会。

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工作。去年5月,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集体学习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,但仍然任重而道远,必须继续推进、不断深化。今年6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时强调,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、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,离不开考古学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华文明探源工程、“考古中国”成果丰硕。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,向世界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;二里头遗址的发掘,不断刷新“中国之最”,揭开中国最早王朝都城的神秘面纱;神木石峁遗址的横空出世、三星堆多次“上新”……一项项考古成果,串联起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。

“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,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?如果不是中国特色,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?”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,道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。

中华文明源远流长,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、发展至今的文明,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,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,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。

保护传承

“坚持保护第一,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。”

“我到地方考察,都会抽时间到博物馆走一走、看一看,目的是更好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沿革。”

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解释自己为何一次次走进博物馆。

博物馆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,也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。

2015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,专程到西安市博物院参观。总书记指出,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、管理好,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,让历史说话,让文物说话。

2022年,在山西平遥日昇昌票号博物馆,习近平总书记了解晋商文化和晋商精神的孕育、发展等情况,强调“要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,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。

文物保护、文化传承,是总书记时时挂念的事。

从甘肃敦煌莫高窟到山西云冈石窟,从福建福州的历史文化街区到河南安阳殷墟……习近平总书记的“文化足迹”遍及全国多地。

2019年,在甘肃敦煌莫高窟,总书记强调“把莫高窟保护好,把敦煌文化传承好,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”。

2020年,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,总书记强调,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。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,要坚持保护第一,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。

2021年,在福建福州,总书记强调“保护好传统街区,保护好古建筑,保护好文物,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”。

2022年,在河南殷墟遗址,总书记强调“要通过文物发掘、研究保护工作,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”。

2023年,在中国国家版本馆,总书记强调,盛世修文,我们这个时代,国家繁荣、社会平安稳定,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,要把这件大事办好。

…………

殷殷嘱托,饱含深深期许,也为文化保护传承指明方向。

如今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、中华文明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。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,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,“博物馆热”持续升温;《中国诗词大会》《国家宝藏》《典籍里的中国》等传统文化节目热播,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慢慢走进人们心中;还有国风音乐、故宫文创等“新国潮”逐渐升温……

保护与传承、创新与发展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,为中华文明进步提供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。

交流互鉴

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。”

“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,最吸引我的就是韵味不同的文明,如中亚的古城撒马尔罕、埃及的卢克索神庙、新加坡的圣淘沙、泰国的曼谷玉佛寺、希腊的雅典卫城等。”

这是2019年,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说的话。

出国访问时,习主席常常走进博物馆、参观展览,了解不同文明的独到之处。

2019年,在雅典卫城博物馆,习主席说,今天的参观给我留下了美好难忘的印象,使我加深了对古希腊文明的了解,感受到历史的震撼,也进一步认识到中希作为两大古老文明之间的诸多相通和相似之处。

2022年,在哈萨克斯坦,习主席走进“哈萨克斯坦-中国千年对话”艺术展,观赏来自哈萨克斯坦国家艺术博物馆的中哈两国艺术珍品。

外宾来中国访问时,习主席同他们一起参观博物馆、文物展,共赴文明之约。

2018年,在湖北省博物馆,习主席同印度总理莫迪参观精品文物展,就加强中印两个文明古国交流互鉴、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和对话交换意见。

2019年,在北京,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前,习主席同出席开幕式的外方领导人共同参观“大美亚细亚——亚洲文明展”。

一次次穿越时空的文明之约,讲述着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故事。

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。文明交流互鉴,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。

新时代,我们如何为人类文明百花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?

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有力的话语,给出了答案——

“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、建设文化强国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,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。”

来源: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


责任编辑:毛梦杰   编 辑:童晓玲



王国斌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
武威市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

民勤:硬“拳头”巧出招 “特”字当头助力农产品“出圈”

阅读好文,点击“在看”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